名人堂其實並不是一個官方組織,1959年奈史密斯籃球博物館成立,一開始初衷是為了紀念籃球之父詹姆斯奈史密斯,當時裡面陳列的也只是籃球發展的圖文、錄像帶、光碟等影像資料。
當然為了擴大影響力當時已經退役的喬治麥肯和卡爾布萊恩被邀請成為了代言人,而博物館也特意為這兩人準備了一個小陳列室,裡面擺放了麥肯和布萊恩的生平介紹以及照片,而這個小陳列室就是名人堂的雛形。
隨後名人堂的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到了1968年後奈史密斯博物館就正式改名為奈史密斯名人堂並宣布向外界開放,所以如今我們口中的名人堂實質上就是一家籃球博物館而已,只不過這家博物館名氣特別大影響力特別高。
NBA球星入選名人堂除了一身橘色西服、一張證書以外並沒有物質上的獎勵,當然NBA球星個個身價不菲,他們更在乎的還是榮譽上的成就感,至於金錢多少就可有可無了!
名人堂本質上就是一家博物館!
名人堂門檻高嗎?他的評選機制是怎樣的?
名人堂一共有6個推薦渠道,北美委員會、國際委員會、老兵協會、教練協會、WNBA協會以及榮譽推薦協會,這裡面老兵協會和榮譽推薦協會屬於備用渠道,只有遇到其他協會“人才凋零”時老兵和榮譽推薦才會正式啟用。
就比如2017年除了麥迪以外只剩下韋伯、本華萊士等人,所以老兵協會啟用推薦了一個名叫喬治麥克吉尼斯的遠古時期人物,而20年名人堂是科比、鄧肯、加內特這幾位大神,這個時候就不需要老兵協會表現了。
當候選人裡有這幾位時,遠古球星就沒有參與的必要了!
在評選機制上,首先是各個委員會提名,每年獲得提名的球員可能會有近百位之多,接著他們會面對一個7人評選小組,只要7人裡有5人通過就可以獲得候選人資格,這個時候大名單可能就只剩下二三十位了。
最後就是最困難的榮譽委員會評選,榮譽委員會裡有24位評委,北美協會候選人要拿到24評委裡的18票,曾經韋伯、本華萊士、哈達威等人就多次倒在了這一階段,而國際委員會只要拿到24票裡的12票,所以很多人才會說北美委員會最困難!
大本、韋伯、哈達威等人多次倒在最後階段!
名人堂榮譽委員會成員由哪些人組成?
名人堂共有24位評委,其中12位為奈史密斯專家評委,這12人都是名人堂博物館專家成員,屬於常駐評委,而另外12人分別是6位退役球員、3位教練、3位資深媒體人,這12人名單不固定屬於流動評委,就比如13年格蘭特希爾剛退役就受邀進入了名人堂榮譽委員會。
所以12位常駐評委把握基本門檻,12位流動評委可以與時俱進每年會有一些新的標准或者參考條件,就比如本華萊士連續多年失敗結果今年就成功入選了。
麥迪榮譽在名人堂裡並不低!
最後想要說的是姚明和麥迪在名人堂裡的地位並不低!
比如卡爾布萊恩五個全明星替補兩次最佳陣容二陣、比爾布拉德利一次全明星替補、貝拉米只入選四次全明星陣容、凱爾文墨菲只有一次全明星替補、英格利甚一個得分王、皮特洛維奇一次最佳陣容三陣、克里斯穆林5個全明星、迪瓦茨一次全明星替補等等,和這些人比起來姚明和麥迪的榮譽要豐厚多了!